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变”与“不变”背后的底色:托马斯·曼
  • 报告字数:14510 字
  • 报告页数:16 页
  • 所属图书:走出“非政治的”文化
  • 所属丛书: 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 订阅
  • 图书作者:李哲罕
  •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举世闻名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年出生于北德汉萨同盟(The Hanseatic League)工商业城市吕贝克(Lübeck)的一个商人家庭,是另一位举世闻名的德国作家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的兄弟。他和亨利希一样,在早年便投身于文学创作。虽然兄弟两人在早年共享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大约在1903年,两人之间因为家庭事务而产生了不和的迹象。1788942在两人的不和背后,实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两人之间的不和后来演化为更为深层次的矛盾:即“文明”(Zivilization)与“文化”(Kultur)之争。因为亨利希倾向于启蒙运动以来,特别是自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1788943以来法国知识分子们所持有的理性、民主、文明和进步的观点;1788944而托马斯则倾向于坚持“德意志文化”的特殊性,并持有民族主义的观点。1788945他们兄弟两人之间的不和与争论可以说正是在那个时代欧洲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同观念之间相互碰撞的缩影。兄弟两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态度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关系的彻底决裂。托马斯在1914年8月和9月给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