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00年、2010年长江经济带来沪人口的来源地构成  |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长江经济带社会结构协调发展报告:2017~2018

一 引言

长江经济带包含11个省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1.35%。2017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由于长江经济带贯穿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存在人口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教育水平等社会结构方面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和问题,不但影响各省市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对作为长江经济带最大城市的上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发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比较优势,化解各省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上海和长江经济带社会结构的优化,是关系上海、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深入开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对社会结构及其转型的研究

已有的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结构概念、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结构演变、社会结构政策等方面。

(1)社会结构概念。一般认为,社会结构包含一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

(2)社会结构转型。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结构转型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些研究认为,我国社会结构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3)社会结构变迁及趋势的研究。我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及趋势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断裂型,以孙立平为代表;二是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