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密度人口国家的老建筑与交通
在一个仅有72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三、每平方公里平均近7700人的超级现代化国家,如何打造自己的建筑特色?又怎样解堵交通、跑得更快一些?
新加坡的经验,并不复杂。
老房子拆了,就永远拿不回来
32岁的Kenneth,坐上了从新加坡市区开往圣淘沙岛的一列轻轨。这位在澳州科廷理工大学任教的西班牙青年,利用休假时间到新加坡旅游,短短几天,已参观过不少景点。
“这样一座超级现代化的国家,还能保存这么多的古典建筑,太让人惊喜了!”
漫步在新加坡的街区上,时时会看到见证着一段段历史沧桑的老建筑。
美芝街、牛车水、小印度的老建筑,大部分设计统一,多是平民建筑。
新加坡河畔一带,则各有特色,大气、优雅,如旧国会大厦、浮尔顿酒店。
它们与周围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令许多外国游客始终难忘。
“如果有时间,要一条街、一条街慢慢地走,那些旧建筑里面,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余云说。
余云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作家,多年前从上海来到新加坡,现在在《联合早报》做高级执行级编辑。“每次走过这些旧建筑,我都恋恋不舍,渴望走进去多看一眼,它们让新加坡散发出迷人的味道。”
新加坡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主要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负责。该局规划师陈宏恒介绍,建国之初,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上,新加坡也走过弯路,在新加坡河口的城市中心,有不少现代建筑取代了原有的旧建筑,但政府很快对建设方针进行自我检讨,并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对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