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婚恋行为与心理压力之相关研究报告
一 引言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表现出较高的发生频率且日益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涌现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如何应对信息时代下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随着群体性事件的不断爆发,在群体性事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主体——“掮客”。“掮客”参与或主导群体性事件之后,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群体性事件直接应对者的政府,除了需要应对直接的利益受损群体外,还需要应对这些利益受损群体的特殊的“代言人”和“组织者”,这些特殊的“代言人”和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有强烈的牟利导向。对群体性事件中“掮客”的认识和应对应成为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内容。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能会对北京造成冲击和干扰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地区乃至全国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客观上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秩序形成严重威胁与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这些可能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分析和把握北京市群体性事件的特殊性表现及其内在规律,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推动新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对青年人年龄分段的界定为18~44岁,依据现行婚姻法规定,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结婚,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结婚。据此,本课题将适婚的青年年龄定为20~44岁,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作为外来人口居多的大城市,北京青年的婚姻已呈本地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