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基于碳中和目标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实现路径
近20年,国家在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上已投入超过8000亿元资金;[1]但从相对投入来看,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各种要素价格上涨,政府给予农村森林经营者的生态补偿增长幅度远小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的涨幅,弱激励导致生产要素不断流出林业。依赖政府投入的林业亟须探索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森林价值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拉开了生态产品市场化探索的序幕。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其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已被广泛认可,然而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究竟是基于外部性由政府完全兜底,还是深入发掘林业碳汇的私人产品属性、通过市场机制兑现价值,仍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
林业碳汇并不是碳排放市场的主要交易标的,业界、学界几乎已默认林业碳汇只是工业减排的补充措施。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暂停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备案后,关于林业碳汇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完善碳汇量核算方法和碳金融配套措施等技术性问题,[2]甚少涉及林业碳汇地位与重要性。实际上,相比于工业减排,只有森林才具有将工业碳排放捕捉并固定下来实现碳中和的能力[3]。在碳中和目标下,对森林具有的碳汇功能,对森林经营者提供的“碳中和服务”进行再认识、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本报告认为,林业碳汇交易在现实中“叫好不叫座”,并不仅是因为碳汇方法学的技术缺陷,更重要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