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对其社会信任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一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需求不再匮乏时,人们的精神需要及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社会上就容易出现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的精神危机。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多次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研究,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际上,居民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主观感受,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建设不仅是人民健康、幸福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在社区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测量
健康是人类幸福的前提条件,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俞国良、董妍,2015):“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对所在社会做出贡献。”2012年Forgeard和Seligman提出了幸福引擎模型(the engine approach)(Forgeard & Seligman,2012)。该模型将影响幸福的因素分为输入(inputs),过程(process)和结果(outcomes)。输入是指促成幸福的资源,具体指既定的或环境的因素,从国家的角度讲,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政治自由、健康服务等;从个人角度讲,包括基因、受教育水平、收入、人格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