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78、1999年和2006年环渤海各省市人均GDP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成因分析

区域经济是指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地区特色或优势,以及专业化的地域性经济。按照这一界定,环渤海区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区。1992年,国家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区域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区域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环渤海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却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性。本文通过分析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还远没有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性。

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尤其是城市间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从地域上看,东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沿海一线的北京、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等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发育也较为成熟,在市政建设、产业结构、吸引外资、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远高于地处内陆的石家庄等城市。

从理论上来讲,构成经济区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龙头”,二是“腹地”。长三角的龙头是上海,而腹地则在苏、浙、皖甚至更远的地区;珠三角的龙头是香港、广州、深圳,腹地现在已经扩大到广东以外的8个省区。而所谓的“环渤海经济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