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及其影响
近年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迅猛。数据显示,200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2002年高2.8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大幅增长,2004年5月末,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M2增幅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货币供应压力仍然很大。央行在年初设定2004年的货币政策目标是M2和M1分别增长17%,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相当的难度。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对于金融和经济的运行,可能带来若干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出于对金融风险的担心,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窗口指导、发行票据和国债回购等方式,加大了收缩信贷、回笼货币的力度。本文认为,中国货币供应量之所以会出现大大偏离既定目标的超常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货币存量成为内生变量,外国资本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大量流入,迫使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干预外汇市场,进而产生相应数量的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在缺乏有效冲销手段时,导致货币被动扩张。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引起高度关注。
1.外汇储备增加与外资流入
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多条渠道:一是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二是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三是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在中国,外汇储备收益不计入外汇储备,而是列为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外汇储备中也没有借入外汇的因素,所以,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变化主要与国际收支发生关系。
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