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60多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品出口额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总体上看,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制造成本低的价格优势,而在发展的质量上还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低端,并面临不断增强的环境、资源和贸易摩擦压力。
一 中国工业生产的国际地位变化
根据中国工业规模的世界比重、出口产品的世界比重、国际分工地位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将中国工业在世界所处的地位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第四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
1.中国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在194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全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值只占27%。当时的工业产品产量与工业发达的大国相比,可以说微不足道。例如,与美国相比,1949年美国的煤炭产量是中国的13.63倍,原油产量是2974.33倍,发电量是中国的80.26倍,钢产量是447.72倍,水泥产量是54.45倍。至于技术相对密集的工业,如汽车、机车和飞机等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