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的麦当劳化:白马藏族个案研究
一 民族旅游与“麦当劳化”
对于什么是民族旅游,[1]学者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界定。辛奇和巴特指出,民族旅游是一种资源型观光模式,旅游目的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Hinch & Butler,1996)。台湾学者谢世忠将民族旅游定义为,“到一个与自己文化、种族、语言或风俗习惯相异的社区或展示点参观他们”的一种旅游方式(谢世忠,1994)。麦金托什认为游客去民族地区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文化的展现和奇特的生活方式(Mcintosh & Goeldner,1995)。科恩把民族旅游看做“旅游观光的一个变种,旅游目的地居民在社会文化上属于非主体民族,他们所居住的地域由于自然生态与文化上的独特性、差异性而被贴上了旅游的标签”(科恩,2001)。从以上学者的观点看,民族旅游经常被当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原始的、乡下农民的一种旅游形式,主要表现在东道主和旅游目的地所提供“旅游产品”的异域风情之中(Kawasaki,2000)。民族旅游的独特之处在于差异性,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差异是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卖点。旅游目的地社会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与游客工作环境的区隔越大,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越大。因此,民族旅游的特征在于强调和突出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刘志扬,2005)。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扩张,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商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跨区域、跨民族的趋势,文化相互借用和复制的成分不断增多,尤其是一个民族内部在文化展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