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阿牛尔布去世时本村村民的资助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文化与顽固性贫困——来自凉山彝族聚居区农村的研究

自我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扶贫经验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学习和推广的对象。然而,全世界反贫困事业面临的两大难题在我国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返贫问题,大量经过努力脱贫了的贫困人口,生活仍然十分脆弱,潜在的各种风险都有可能再次让他们重返贫困;二是久扶不脱贫问题,目前我国现存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都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各种方式予以援助的老牌扶贫对象,持续的大规模扶贫投入,并没有如愿使这部分人和这部分地区脱离贫困。

由上述两大难题导致的顽固性贫困,并没有随着我国扶贫事业的节节推进而发生根本变化,反而潜在地设置了我国今后扶贫事业将面临的更为艰巨的障碍,比如贫困人口的日益分散,给我国多年来的扶贫对象瞄准机制和扶贫援助的传递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开发式扶贫,常常在那些长期贫困的人口和地区中受到阻碍;以技术、物资扶持为先导,以治病、治愚为保障的扶贫项目框架,即便在项目期内获得了成果,也无法在贫困人口和地区中牢牢扎根,实现可持续地滚动发展等。

对于顽固性贫困,贫困人口和地区所处的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发展起点低下、贫困人口的素质落后等都是人们通常给出的解释。这类解释存在的问题是,所有的扶贫项目实际上都是针对上述致贫因素而展开设计的,那为什么扶持了这么多年,顽固性贫困仍然存在呢?可见,人们惯常提及的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