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副业与城乡市场的比较
工商业几乎是与农业同样悠久的谋生领域,因而它们在文明史中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对城乡宏观经济的作用如何。农家工副业和交换活动最初是为了满足直接消费需要。农民经济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农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无论怎样,农民家庭也不能生产全部需要,农户之间调剂余缺是最初的交换活动。在农民家庭,分工仅仅依据性别、年龄,农民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手工业者也是如此)。但是,上述情形只适于小生产,由此向小商品生产和商品生产的转变得经历广泛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和交换不再是全部为了直接消费。城乡、区域内外和国内外商品交换及贸易网络体系的建立,既是转变的结果,也是转变的条件。
农村工副业既是传统农村生产力和农家经济的组成部分,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又是农业商品化和城市化的机遇与希望所在。因此作为农村经济和生产力变革的重要环节,农村工副业理应受到重视和认真研究,否则就无法说清楚农村生产力及其转型。农村市场不属于生产力所要直接研究的范畴,但它联系着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对生产力的抑制与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考察生产力的状况,印证我们对特定生产力水平与性质的判断。华北农村工商业在清代有较大扩展,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乡村经商人口比例增大,工副业生产范围得到延伸,棉纺织业在乡村工副业中超常发展。它们都属于古代中国乡村工商业发展中需要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