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5~2016)
一 调查研究背景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并客观衡量公民科学素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全国范围内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整体偏低、城乡差异明显、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现实问题。公民科学素质较低已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这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做出了总体安排,也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为积极配合并努力实现《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国内学者及各研究机构均做出了有益尝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并测算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截至2015年已连续进行9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其调查依据及测算体系源于美国米勒体系。而确定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要求。[1]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科学素质基准及测评方法。
2012年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