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三种典型类型
出版日期: 2016-01

上海曹杨新村文化风貌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历经60多年变迁、多次重大社会变革,新村的住宅建设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两三层联排住宅,到后来加层加高,再到多层居住小区的兴建;而随着住宅制度的改革,高层商品住宅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曹杨新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城市住宅发展的整个过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上海大规模建设的工人新村,虽然也经过局部的拆改建,但是工人新村的发展脉络保存完好,建设历程依然清晰可循,公共服务配套完善。这种层级式更新发展,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的居住模式共生,无论是建成环境的更新、社会治理的提升,还是都市文化的演进、社会阶层的融合,都颇具典型性,是一个非常成熟而又不可多得的社会样本。

一 曹杨新村的布局特征

曹杨新村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南部,沪宁高速公路入城段地区,由武宁路—中山北路—金沙江路—桃浦河所围合的区域构成,设曹杨街道办事处,现总用地2.1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32419人(2010年统计数据)。由于选址位于当时的商业集中地曹家渡与杨家渡之间,故由此得名。

曹杨新村的规划采用了“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并带有明显的“花园城市”和“郊区化”的特征。在邻里单位总体布局下,曹杨新村外围被曹杨路、中山北路等多条城市干道围合,内部组织结构则采用了“街坊-街坊群-新村”层级清晰的组织模式,同时提倡道路分级分类,住宅成组成团布置,在争取朝向均好性的情况下,打破行列式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