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 
出版日期: 2017-08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从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推动一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各种因素,本章基于前述理论分析,从经验事实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条件做一分析。

对于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文献多是实证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志彪和吴福象(2005)、徐康宁和王剑(2006)、胡昭玲和张蕊(2008)、陈丰龙和徐康宁(2012)等。这些研究均依据前述理论,利用计量方法来确定哪些是影响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然而由于数据的限制,相关实证分析无法将所有因素包含在内;另外,模型和数据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但是不能依据其一而否认其他。本章对基础和条件的分析是建立在经验事实基础上的,试图囊括文献所提到的那些被普遍认可的因素,并通过国际比较,来反映国别差异,分析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现有研究(Gaulier et al.,2005;Ando and Kimura,2005)表明,中国制造业主要以两种模式——东亚生产网络和“三角模式”——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前者主要是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同中国、东盟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而在“三角模式”中,中国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加工组装“基地”,另一方面又通过向欧美出口“加工、组装品”成为亚洲发达国家与欧美国家之间的“纽带”。因此,在对比国家/地区的选择上,主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