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告包含两类研究主体和对象:女大学生与女教师。在第一部分对女大学生的研究中,首先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增多,层次不断扩大。其次探讨了当前女大学生生存发展存在的问题:女性入学机会在城乡、地域方面差异显著;高校中男女专业分布不均;女性教育回报低于男性;高校中女性学课程未进入主流课程体系。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两性平等教育的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现行教育政策和法规中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决策主流;努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与观念;加强女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教育;加强女性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促进高校女性课程的开展。
●在第二部分对女教师的研究中,首先梳理了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历程。其次揭示了当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仍旧存在着一定边缘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术地位较低,女性工作相对贬值;第二,职务差别明显,高校管理层的性别失衡现象明显;第三,收入差异,女性实际收入低于男性;第四,高校中仍存在性别观念的盲视区。据此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决策层;第二,性别意识在文化中重构;第三,在高校内部改革中进行推动两性平等的性别尝试。
黄河: 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在读博士,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学、性别与教育研究。
张李玺: 博士,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理事,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出版《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等专著,主编《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倾听与发现:妇女口述历史丛书》等,发表《从社会性别视角观察“二孩”新政》等论文多篇。
周应江: 男,法学教授,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院长,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研究会理事。先后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民商法硕士、民商法博士学位,曾赴英国雷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学习进修一年。主要从事民商法和妇女法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中华女子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农村流动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中华女子学院重点教改项目“法律诊所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参与“中国-加拿大妇女法”研究项目、中国—欧盟司法合作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与完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家庭服务行业管理立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评估机制研究”、“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适度性研究”、“高校性骚扰法治机制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完成相关研究工作任务。出版专著《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主编《合同法教程》、《民法学》等教材;在《法学论坛》《法学杂志》《知识产权》《妇女研究论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法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