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全书由总报告、专题报告、区域报告和附录四三部分组成,共计15篇研究报告。总报告重点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深入剖析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水平以及建设情况,并提出未来应着力推进的实施路径。总报告还研究了湖北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应破解的难题,提出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专题报告由5篇报告构成,主要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城镇化和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区域报告由9篇报告构成,分别研究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借鉴,主要对城市组团发展、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产业提质升级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区域报告中,湖北省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城市组团和“一主两副多极”区域格局建设等方面;湖南省研究内容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推进以及技术创新发展;江西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振兴等方面;报告中还介绍了武汉优化长江主轴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南昌通过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为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添砖加瓦。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保持旺盛和强大的发展后劲,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张静: 经济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经济发展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承担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委重大调研课题、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项目、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独著2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著10余部,撰写决策咨询报告60余篇,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国家和省级规划编制。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获2021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彭智敏: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流域开发。参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
秦尊文: 博士,历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现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系“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研究员,科技部特聘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或特聘教授,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科研成果获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系列论文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专著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