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承办单位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原承办单位为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由共青团相关机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热点篇、专题篇及地区篇等各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和教师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网络社区、网络交往、网络成瘾、网络游戏及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关系、网络政策法规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参与过程中已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如暴力和色情内容、网络过度依赖等,也极大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此,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从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等有关责任层面提出了建议。
李文革: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组长(2006、2007、2009年)。曾任团中央信息办副主任、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等,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儿童成长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
杨雅君: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新媒体事业中心主任,“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系列调查”课题组副组长、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副主编,参与实施了七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相关工作。曾任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沈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独著论文69篇,独立和合作著译12部,主编和合作研究报告23部。发表的著述成果中,13项获国家级学会或省部级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8篇文章。近年主要著述有:《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状况研究》(主编)、《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独著)。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季琳: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长实践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研究和工作。曾在团中央所属国家重点网站中青网担任技术负责人期间,参与中国共青团网、中青网建设运维;2005年至今,先后在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及下辖辅导员杂志社、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社,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新媒体与少年儿童实践教育活动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