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北京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保持了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2018年北京坚持规划引领,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开展分区规划,制定实施中心城和新城控规、各个专项规划以及重点功能区的相关规划,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构建总规引领、全域管控的首都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实施规划标准和政策规范,深入改革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延续年度城市体检,从制度层面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分层逐级落实。
2018年北京深入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强化政策与机制引导,更加注重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的同步规划实施,不断提高城市品质,以中心城功能疏解为契机,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建立拆违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违法群租房、地下空间散租、占道经营等违章行为的动态清零。进一步开展街巷治理,中心城和副中心的七百多条背街小巷完成了整治提升。
2018年北京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副中心的批复精神,并据此制定建设指导意见、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不断探索副中心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努力发展成为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典范,构建精品城市。按照“四个统一”的政策思路,加强副中心与河北北三县交界地区的管控,积极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适宜产业等要素向交界三县延伸。
2018年北京深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按照雄安新区的实际需求,主动深入对接支持雄安新区,强化三地交界地区的生态环境共同管控,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等生态环境重大项目的合作建设。
2018年北京扎实推进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冬奥场馆建设改造进展顺利。
2018年北京坚持开放与创新,推动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推动服务业和金融业更高水平的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发展高精尖产业。产城融合,同步规划建设科学城主体功能与配套的项目、产业。实施农业全域协调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加快京津冀农业协作。
2018年北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彰显多样性、特色化的京韵农味,引领村庄风貌、建筑风格和色彩的设计。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加快推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出台鼓励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引导城市各种人才携资金、技术到农村创业。加快培养基层干部人才,培育新时代科技型、管理型农民以及实用技术人才,整治农村违法用地、违法经营等现象。落实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水平,基本完成农村四类重点群体危房改造任务。
2018年北京城乡治理水平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快交通治理,提升了智慧交通水平。中心城绿色出行率提升至73%。
2018年北京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持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把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社会救助向低收入户聚焦,从精准帮扶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户入手,持续完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达到农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既定目标,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发展。
2019年,北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北京城乡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北京市三农发展的重大机遇;落实“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市的核心任务,为北京城乡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同时北京的城乡发展,仍有一些痼疾。农业发展质量仍需提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
展望2019年,北京将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推进分区差异化规划,实施首都减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范闲置农民住宅的再利用;继续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和水平;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张宝秀: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市级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吴宝新: 经济学博士,高级农艺师。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原书记、原主任,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历任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副站长、站长;北京市农业物资供应站站长;北京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兼)北京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序: 女,经济学学士,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行政区划学会副会长。自从事科研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城市化、城乡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巿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调研报告40多篇,主编著作10余部。其中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人口与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并主持其中一个子课题《北京远郊区县集镇与人口发展》,该课题曾获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7~2000年参加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的市长交办课题“北京郊区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成果——专著《北京郊区城市化探索》获北京市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带头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人选、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和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译)著十余部。2005年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9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1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2年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自1998年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城市办公业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办公空间扩展与区域增长互动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优化研究”“北京‘五个之都’建设功能区布局优化及实施对策研究”“首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时空特征研究”,参与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研究、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等近50项研究和规划。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城市办公空间》《北京大型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现代城市规划》等学术专(译)著十余部。
孟斌: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负责人,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3~9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地理系从事访问学者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地理、地理信息科学和空间数据分析。近年来在Public Health《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调查研究》等学术著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关系:演变、机制及政策启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职住分离互动研究”等。
张英洪: 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农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法学博士。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综合处处长,兼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农村经济》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著有农民权利研究系列作品《给农民以宪法关怀》《农民权利论》《农民、公民权与国家》《认真对待农民权利》,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系列作品《新市民——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北京市新型城市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民荒——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农民财产权利研究系列作品《北京市城市化中农民财产权利研究》《赋权富民》《善治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