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8~2019)》共分为五部分,包括总报告、行业管理篇、网络化运营篇、专家观点篇和借鉴篇。
总报告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回顾、基本运行情况、运营服务情况分析、运营标准化建设情况、运营管理创新以及发展热点预测等内容。针对网络化发展情况,分析了网络客运量、客运强度、换乘系数、平均运距、运营服务时长和平均旅行速度等指标。收集整理了新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分析了智能运维等企业管理创新,从行业安全监管、多元化支付、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和智慧运营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发展热点。
行业管理篇重点分析了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进展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梳理分析了国家相关部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文件和城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围绕运营安全源头治理、运营突发事件处置以及公共安全防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网络化运营篇包括网络化运营需求概述、网络化客运服务需求、网络化行车组织需求、网络化应急管理需求和网络化条件下企业管理需求等内容。针对网络化条件下服务环境、设施和乘客换乘等出行体验,围绕车站扩能改造、售检票系统改造和厕所革命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针对换乘站运能适应性、线路运能匹配、网络化运能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需求,重点讨论了客流时空分布、运用车配置、晚点传播、网络安全韧性和网络应急指挥中心设置等内容,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了现状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实现网络化运营需求的相关建议。
专家观点篇重点围绕网络化条件下设备管理需求、企业管理需求、大型活动保障、运营需求标准、车辆智能运维以及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
借鉴篇以东京和中国香港为例对网络化运营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指标情况、网络化行车组织方式和安全与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等;分析了香港城市轨道交通的票制票价、换乘站设计和客流组织方式以及运营收支情况等。
崔学忠: 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兼任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写《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中国道路运输发展报告》(2001、2002、2003)等著作。参与起草《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等行业指导性文件。参与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GB/T 30013-2013)等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组织完成诸多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和标准研究项目。组织开展哈尔滨、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和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贾文峥: 理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及标准化研究项目等。主持或参与编写“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有轨电车试运营基本条件”“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技能和素质要求”等国家和行业标准。主持或参与编写《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评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组织理论与方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风险管控研究及实践》等著作。
毛保华: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城市轨道交通系主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学报主编,《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多个期刊编委。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等。出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组织理论与方法》《“一带一路”与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等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等。
蔡昌俊: 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城市轨道交通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及牵引传动系统研制”“城轨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研发”等项目。设计发明“DC1500V三轨平面布置结构”“直线电机径向转向架”“无线式站台屏蔽门车地联动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设备质量评估方法”等专利。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学技术奖项,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十项工程劳动竞赛模范科技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