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东地区正进入“海湾时刻”。一方面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海湾国家正致力于一场内政外交的革命,海湾国家正积极扮演地区新领袖的角色并力图重塑中东秩序。另一方面,海湾地区局势持续紧张,以伊朗核问题再起为核心,地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海湾走向战争还是和平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海湾长期作为地区稳定的“绿洲”正面临被打破的局面:地区国家内政爆发危机的风险、伊朗核问题引发地区冲突的风险、也门战争的外溢、军备竞赛加剧、海合会国家内部的分裂、极端主义和教派主义的撕裂、具有强烈利己主义趋向的特朗普政府对海湾及中东政策、权力真空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剧烈地缘政治竞争,这一系列因素给海湾的安全蒙上阴影。伊朗问题是关系海湾安全与发展的中心问题,并已取代叙利亚问题成为地区的新焦点。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以及伊沙关系的持续恶化对地区安全构成严重负面影响。虽然伊朗与美国、沙特和以色列三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一风险不能排除。而这也将给地区发展、航道安全、国际石油稳定供应等带来一系列尖锐挑战。当前形势迫切各方保持克制,加强对话,通过谈判解决地区冲突。同时,随着海湾地区旧有安全秩序和力量平衡被打破,应考虑将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机制提上议事日程。
李新烽: 博士,作家,摄影家,1960年7月生于陕西省渭南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两次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获法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公派留学英国,获威尔士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七届“博士服务团”,挂职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李新烽曾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驻南非首席记者和人民网驻南非特派记者。他是采写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员后裔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索马里内战爆发以来,两次进入该国采访报道的首位东方记者。 2008年作为引进人才,李新烽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从事非洲问题研究。主要作品:专著《非洲踏寻郑和路》(修订本中英文版)、《非凡洲游》,合著《郑和史诗》(中英文版)等十多部,主编《郑和与非洲》《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十余种全国性奖项。 历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1995-2000)、人民日报社驻南非首席记者和人民网、环球时报社驻南非特派记者(1998-2005)、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2002-2007)、高级记者(2008)。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2006-2007)、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主要著作专著《非洲踏寻郑和路》及其修订本(2005、2006、2013)和《非凡洲游》(2006、2013),主编《郑和与非洲》(2012),合作主编《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2008)。承担课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非洲民族问题研究》(2008-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重点课题《郑和与非洲关系研究》(2010-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南非人文科学理事会合作课题《中国人在非洲和非洲人在中国》(2011-2014)。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为《非洲踏寻郑和路》题词。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中国新闻奖(2005)、冰心散文奖(2008)、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2008)、徐迟报告文学奖(2009)、华侨文学奖(2009)、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2006)、年度社科类图书畅销奖(2006)等十余种全国性奖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2010、2011、2012)。
唐志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中东国际关系、库尔德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