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蓝皮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组织完成的关于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权威性著作。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为本蓝皮书题写书名——“经济特区蓝皮书”。
2010年是中国经济特区创办与发展30周年。30年来,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已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从沿海到内地,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专门研究经济特区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蓝皮书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各类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为事实根据,考察了中国经济特区创办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了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发展前景。本报告主要内容有:(1)中国经济特区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大特区发展报告;(3)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海南洋浦开发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报告;(4)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报告及其典型案例;(5)中国保税区发展报告及其典型案例;(6)中国出口加工区发展报告及其典型案例。
本蓝皮书有以下特点:(1)研究对象为各类经济特区,既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综合型经济特区,又包括国家级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2)注重研究和分析,注意对各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研究,对涉及各特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政策建议;(3)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获得大量历史资料和最新数据,报告数据完整,信息量大;(4)有各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钟坚: 1965年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外经济特区和港澳台经济等领域的研究。独立撰写出版《大试验:中国经济特区创办始末》(商务印书馆,2010)、《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深圳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台湾经济性特区的发展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大试验: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特区》(武汉出版社,1995)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美国《世界日报》、CSSCI等转载或收录近30余篇。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多项省市科研优秀成果奖。社会兼职: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软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罗清和: 1961年生,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特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撰写出版《中国经济特区投资环境》(合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深圳利用外资探索》(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特区经济教程》(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特区经济卷》(分篇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特区经济学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经济发展与产业成长》(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政治经济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论文《新时期经济特区还要特下去》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近10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钟若愚: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应用经济研究会会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深圳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