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外近30个科研机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创研的第二本“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本书结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新要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客观地评估了2018年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全面地反映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个城市在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使命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和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效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其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总报告。总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举措。2018年以来,9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在综合服务、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通过加快规划引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要素资源平台共建共享、促进规则和制度的有效衔接等举措,有力带动了周边区域发展,推动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时代和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需要积极稳妥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和挑战。为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将继续进行扩容,同时要继续完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丰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二部分,评价篇。为准确把握2018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在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和生态宜居六个方面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情况,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之外,新增成长性指数,分别进行测度。在建设指数上,与2016年相比,9个国家中心城市仍旧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其中重庆、成都、天津的建设指数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成长性指数上,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建设指数排名靠后的郑州、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成长性指数位列前四位,表明其均处于快速发展中,其他五个城市成长性指数相对较低,表明城市发展趋于平稳。报告结合测度结果,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各功能层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宜居的协调关系,推进开放型城市建设,逐步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形象,有效解决城市病,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城市群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城市篇。由9篇反映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以来建设成效和发展趋势的报告组成,分别由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个国家中心城市重点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撰写。各报告全方位地展现了2018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在深入贯彻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下,独具特色的战略措施,反映了各个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的进程、特点和成效,以及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剖析了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四部分,案例篇。该部分内容充分结合各国家中心城市现阶段发展特点,针对促进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选择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的辐射带动力等论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有效地丰富和补充了城市篇的内容。
第五部分,探索篇。该部分主要收录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借鉴国际大都市、现代都市圈建设经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文章。探索篇文章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性,并站在国际发展视角,目的是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前瞻性,推动解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中遇到的最迫切最关键的难题。
第六部分,附录。由3类重要资料组成,即9个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建设情况的主要数据、国家层面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文件内容摘编、2018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事记。这几项资料真实呈现2018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客观进程,同时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跟踪和深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陈耀: 经济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评论》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组织部“院士专家西部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活动受邀专家、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专业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代表性论著有《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0/2011》等,在《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辞典》等,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各项研究报告数百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十余奖项。
孙先科: 文学博士,现任郑州师范学院校长、教授,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当代小说研究。出版学术著作《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叙述的意味》《说话人及其话语》,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赵健: 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财政局原局长,郑州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 专业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精益管理。出版学术专著6部,代表性论著《地方财政发展论》,主持省级重点课题“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郑州为例”“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给郑州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对策问题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5项。
杨东方: 郑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一级建造师。著有或组织编制、编译了《国家中心城市视角下的郑州指数》《郑州桥梁》《国家航空经济区规划创新与实践》《纽约街道设计手册》《郑州规划》等图书或期刊;推动开展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中生态智慧低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和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郑州市规划‘一张图’系统”项目获河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和郑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石玉: 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共青团郑州市委书记,中共新郑市委副书记,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州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学应用及政府评价等。近年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1项,河南省社科联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郑州市科技局项目1项,郑州师范学院教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EI检索7篇,CSSCI 1篇,中文核心7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成果奖2项;参与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1项。
蒋丽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郑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专家,河南省“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河南省首批教师教育专家,郑州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教育经济与管理。提出CEA混成学习模式(C-class learning,E-e-learning,A-action learning)和场馆学习模式,被收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指导编写的《“国培计划”典型案例集》一书。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地厅级奖励多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图书5部、参编图书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赵弘: 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入选北京“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化都市圈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研究课题15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10项。
喻新安: 男,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员,河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副主任,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新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十五”至“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三、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特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届(2011)“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第三届(2012)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称号。先后在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代表作有《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新型三化协调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中国新城区建设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原经济区研究》《新型城镇化引领论》《中原崛起之路》《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河南模式》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中国改革》《经济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50多部(个人专著8部),获省部级社科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