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随着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日俱增。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启动关于政府间气候变化的谈判,至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召开,应对气候变化走过了近30年艰辛曲折的历程。《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将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进展、政策和应用实践汇编付梓,以飨读者。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回顾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最新事实,阐述全球气候风险的概念认知、发生机制及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聚焦国内气候变化的可能风险,重点关注中国如何理解和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
第二部分是专题评价报告。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构建的中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以第三方的视角对2017年中国16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旨在推进《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城市层面的落实和城市低碳高质量的发展。
第三部分聚焦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选取9篇文章,从不同侧面深入分析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和影响。例如,全球气候治理已经转向了全面执行法律制度的行动时期,对《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尤为重要。又如,为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加大减排力度;国际碳市场在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再如,为按时于2020年前提交我国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我国可以从主要国家长期低排放战略得到什么启示。此外,气候灾害风险和气候安全问题、南南合作、欧盟和巴西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第四部分聚焦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选取7篇文章,从多个维度反映我国应对气候风险的相关政策和行动。其中包括,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进展及碳市场制度在建设中面临重重挑战,以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治理空气污染和增加能源安全,青海、粤港澳以及滨海城市等应对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积极探索,这些都值得总结经验和推广应用。此外,气候保险作为管理气候灾害风险的创新手段也在本部分有专篇论述。
第五部分“研究专论”选取了7篇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例如,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首脑峰会中,中国与新西兰牵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工作的中国贡献。本部分还包括了3篇针对本年度IPCC发布的特别报告和方法学指南解读的文章,信息丰富。气候变化提高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北京作为国际特大城市之一,其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韧性的经验值得借鉴。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何进行低碳管理,需要未雨绸缪。此外,本部分还收录了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讨论。
本书附录依惯例收录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增加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灾害数据,以供读者参考。
刘雅鸣: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曾任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水文局局长、人事司司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谢伏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政府省长,河南省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先后主持或共同主持完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两步走’战略中两大重要时间段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未来十五年大国关系演化及中美关系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等重大课题。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庄贵阳: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2019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编的著作《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入选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该书英文版获评第二十三届输出版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