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9~2020)》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院内相关研究所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北京市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年度研究报告。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9~2020)》对2019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回顾,并对2020年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与研判;本报告聚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领域的重点问题,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9~2020)》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战略分析篇、产业发展篇、财政金融篇和区域发展篇。从内容看,本书对2020年经济形势、重点任务等进行了展望、预测和分析,特别是有关西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控规约束下核心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创新体系建设、文化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绿色债券、生态补偿、数字经济、外资总部经济、独角兽企业、北京世园会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总报告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总报告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主要是对2019年北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第三部分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经济增长、内需及相关产业的影响;第四部分建立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北京投资、消费、工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北京2020年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本报告预测,2020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同比增长1.5%,实现小幅增长;市场总消费同比增长4.5%,增速较2019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将小幅下滑,达到3.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达到4.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为102.2。综上所述,考虑到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北京GDP将实现4.0%左右的增长,增速进一步回落。
杨松: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兼任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专家团成员、北京城市副中心专家团成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顾问。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商业部管理干部学院。长期从事城市经济、贸易经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城市治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等。著有《首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研究——趋势·运营·监管·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北京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创新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北京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80多项。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150多篇。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邓丽姝: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研究。作为独立作者在《经济管理》、《经济日报》(理论版、时评版)、《城市发展研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前线》等发表理论文章80余篇。独著署名出版专著《生产性服务业与北京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科技创新引领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22)、《北京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部。参编专著《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战略擘画》(人民出版社,2022)、《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等4部。主持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要执笔人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集体攻关项目。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唐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北京邮电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计量经济。近年来,运用计量经济学、大数据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前沿科学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房地产经济、高技术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主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课题一项,主持多项北京市各区县及委办局关于经济增长和统计计量方面的应用课题,参与院内多项重点或重大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