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作为承载多元历史文化的身体表达方式,因具健身、防身和修身多重功用已被列入国家文化、健康和体育发展战略。
本书主要由总报告、流派篇、区域篇、国际篇、综合篇和专题篇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首先对太极拳的本质和丰富内涵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太极拳的基本定义,并对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在分篇报告内容的基础上,对21世纪以来太极拳的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进而展望未来,提出加快太极拳发展的主要举措。
第二部分为流派篇,入选报告的流派由传统五大流派和获批国家非遗的流派组成八大流派,具体是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李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和王其和太极拳。8个单篇报告分别对其流派起源、历史发展,以及代表性人物及贡献、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呈现。
第三部分为区域篇,从省域、市县不同视角,形成7篇发展报告。省域以北京、河南、河北、台湾和港澳地区为代表,呈现省域的太极拳传承发展现状及分析;市县以邯郸和温县为代表,呈现地(市)级和县级区域的太极拳传承发展现状及分析。
第四部分为国际篇,面对全球各大洲,以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为视域,报告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创新实践和创新贡献,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第五部分为综合篇,由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与分析、太极拳文化发展现状与分析、太极拳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分析、太极拳产业发展报告4篇报告组成。
第六部分为专题篇,收录了太极拳名家分享13篇及有关太极拳研究方面的论文和报告。
李慎明: 男,汉族,1949年10月生,河南温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政治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顾问等。1970年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78年任《解放军报》记者。1983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王震同志处秘书。1994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主要著作有《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社会主义的体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机遇与挑战》《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王震传》(合著,上、下册)等。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中央重要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数部作品获国家有关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国际战略。主要著作:《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系列)等数十部。
宫松奇: 1965年生,国防大学师团职干部研究生班毕业(硕士)。现任中共焦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河南百泉农专农作物专业学生;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郑州高炮学院高炮指挥专业学员;1985年7月至2012年4月,在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和济南军区任职;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先后任焦作军分区政委、焦作市委常委;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任焦作市副市长,兼任焦作市公安局局长。
苏敬斌: 1960年生。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管理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太极健康分会会长、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职工健康促进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接受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博士、比利时联合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DBA)等学历教育。曾任中国航空港建设第十工程总队总队长、中国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五项,国家专利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太极文化的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发表了多篇论文。
刘高升: 1979年生。2006年师从成中英教授研究易经哲学与太极管理哲学,先后获MIT斯隆商学院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联合颁发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商学院国际经营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国家公派至都柏林大学商学院留学。2017年进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杜维明教授研究儒家传统与企业伦理,专注于儒商思想、儒家修身哲学和新儒学。其研究成果包括《儒家之“仁”与企业家精神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正身道视域中的汉字与太极和合观》等论文,编著《文化创意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等书。此外,还兼任清华大学体育部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等。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