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是解除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大民生保障制度,也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制度安排。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正在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促使医保制度基本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深化改革必须以调整既有的利益格局为条件。
本书作为首部聚焦于2018年以来中国医疗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情况的报告,对上述问题做出全面、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扫除了长期制约医疗保障改革的体制性障碍,打开了医保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城乡分割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整合;取消居民医保个人账户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医保欺诈、药价虚高等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持续增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充分有效的保障功能,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等等。但与此同时,新时代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以往形成的筹资责任失衡、待遇差异和统筹层次低等制度性缺陷日益显性化,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等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以及对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进行深刻调整而带来的改革风险的显著加大等。在新局面打开后,必须直面现行医保制度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制度优化的步伐。深化医保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十四五”期间促使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走向基本成熟、定型,重点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加快矫正现存的制度性缺陷,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和医保应急机制建设,全面优化多层次医保制度体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同时加快医保领域的法制建设步伐。
本书涵盖了中国医疗保障总体发展、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医疗保障待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疗保险经办机制、医疗保险反欺诈、医疗救助、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商业健康保险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剖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就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提出理性建议和做出相应的展望。同时,本书还收录了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浙江、吉林、广东、湖南等典型地区医疗保障相关实践报告,并对全国医疗保障统计公报与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梳理和汇编。
申曙光: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双聘教授,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社会保障、金融保险、医药卫生体制与健康产业等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格局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的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出版《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险精算》《保险学导论》《灾害学》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郑功成: 男,1964年生,湖南平江人,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多个部委咨询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社会保障评论》主编。长期从事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出版有《中国社会保障论》《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中国社会保障30年》《全球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回顾与展望》《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中国民生70年(1949~2019)》《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民生保障》等多部重要著作,发表理论学术文章500多篇。主持国家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与决策咨询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以及多个中央部委重点科研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全国挑战杯园丁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种全国性或省部级学术与教学奖励,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是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