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1)》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被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中国皮书系列”,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大学联合编撰,在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论、专题、区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创新等六大部分组成。该报告阐述了2010年广州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动态,也包括诸多专家、学者对广州文化发展的真知灼见,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广州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报告指出:2010年是广州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九艺节”的成功举办,迎亚运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城市文化品位、文化软实力、群众文化生活、城市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城市文明均衡发展、市民文化消费层次、音像版权保护、文物保护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可忽视。
展望2011年,虽然缺乏了“九艺节”和亚运会这样大型文化活动的支撑,但有了“十一五”的坚实基础,有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紧迫任务,广州文化事业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获得平稳发展。创建世界文化名城将迈出坚定的第一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将在这一年最终梦圆。而随着“后亚运效应”的逐渐显现,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徐俊忠: 男,现任广州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多年兼任中山大学学科建设与学位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学术兼职有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现代哲学》主编等。2005~2009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2008年12月起任现职。已出版《道德理想国的解构与重建——自由、人权与价值观念研究》、《历史、价值、人权——重读马克思》(合著)两本著作;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恩格斯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权》《人权理想国的解构》《政治自由的意义及其限度》等刊于《哲学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刊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2005年获得广东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政府奖论文一等奖一项。
顾涧清: 男,现任广州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编审。兼任广州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曾获得“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广州市优秀专家”称号,有关图书和理论文章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多项。个人专著有《沿海开放经济简论》《中国陆桥经济》《论海州湾的综合开发》等。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涂成林: 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兼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广州市政府第三、四、五届决策咨询专家;获国家特别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州市杰出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政策、国家文化安全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省市政府委托项目60余项。获得教育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和人才奖项20余项,获得多项“优秀皮书奖”和“优秀皮书报告奖”,2017年获“皮书专业化20年致敬人物”称号,2019年获“皮书年会20年致敬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