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主题报告、综合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和案例篇五个部分。主题报告以“建设紧密型城市和集约型城市”为主题,提出5G时代“建设紧密型城市和集约型城市”是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路径,从放权、限地、差异化、综合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综合报告包括2018年度吉林省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竞争力排名和情况综述,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地级市竞争力报告汇总了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与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等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包括吉林省3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案例篇包括化工型城市校城融合发展研究、杭州市城市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韩国城市发展经验对吉林省提高重点城市竞争力的启示3篇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吉林省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崔岳春: 男,1964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1985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区域经济研究。1992年设计吉林省首个数量经济学模型,并参与历年“吉林蓝皮书”总报告编写。发表《演化经济地理学:新范式还是“新瓶装旧酒”》等文章40余篇。出版《吉林省中部城市群集合效能研究》等专著3本。负责《吉林省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初稿的起草工作,并承担相关的前期研究课题。主持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张磊: 男,1962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长春光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曾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纵横》杂志主编。吉林省享受省政府津贴人员,吉林省政府拔尖人才,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吉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光华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长期从事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农村金融研究,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6部;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省领导肯定批示20余篇;主持国家、省级项目20余项,主持省委改革委、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地方政府及部门横向课题40余项。曾率团访问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农业大学、韩国成均中国研究所,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科院、俄罗斯远东社科院等。
丁冬: 硕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和农村发展。
徐海东: 男,1991年生,江苏宿迁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与房地产发展经济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副主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编写《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国家中心城市视角下的郑州方位》等著作。
马国增: 男,1968年生。长春新区科技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从事创新型城市以及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先后主导了国家级新区多项科技创新规划和政策的制定。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等。
吴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孙克强: 江苏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长三角发展与一体化、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等。 近年来主持了《长三角年鉴》《南京都市圈年鉴》的编写与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江苏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循环经济常识》等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了《长三角区域现代化与生态建设》《对欧洲债务危机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分析》《云计算产业的形成及发展对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分析》等数十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剑锋: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光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出版著作《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发表《吉林省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跟踪研究》等文章10余篇。主持、负责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新时期大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获吉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20条建议》获吉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咨询成果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