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中第二产业从45.54%降至40.65%,第三产业从39.79%升至52.16%;收入法产值构成比中“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从51.38%降至47.30%,“政府部门”生产税净额从15.40%降至14.24%,“企业部门”营业盈余从19.06%升至25.04%;支出法产值构成比中最终消费率从63.30%降至54.31%,资本形成率从34.33%升至44.85%;经济生活收支中财政收入比从13.36%升至20.37%,居民收入比从46.37%降至45.11%,居民消费率从35.91%降至31.53%。产值、财政收入、支出、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全都缩小,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也全都缩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多有改善。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评价: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为91.78;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分别为243.32、169.04、121.74、105.88和102.18。横向看距离理想值存在差距,纵向看各五年期以来进展明显。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综合演算中,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40%,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30%,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20%,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占权重10%。四个子系统独立预测评综合加权演算得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最终评价排行:江苏、北京、上海、内蒙古、福建为“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西藏、贵州、陕西、内蒙古、宁夏为“2000~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贵州、陕西、重庆、湖北、安徽为“2005~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贵州、西藏、重庆、云南、湖北为“2010~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西藏、贵州、四川、安徽、陕西为“2015~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西藏、新疆、陕西、甘肃、青海为“2017~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
基于独创和首倡检测指标逆向推演测算合理性现实差距和预期目标:①假定当前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之劳动者报酬人均值弥合地区差,支出法产值构成之居民消费人均值弥合城乡比,分别应为现有值114.31%、131.64%,带动收入法、支出法产值相应变化分别应为现有值114.09%、124.29%;假定当前全国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年最佳比值,居民收入、总消费分别应为现有值104.50%、114.91%。②假定2020年全国生产法产值实现历年人均值最小地区差,至2020年年均增长应达13.28%,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比相应变化分别应为6.64%、39.61%和53.75%;假定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支出实现历年人均值最小地区差,至2020年年均增长分别应达20.46%、15.53%。③假定2035年全国各地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年最佳比值,至2035年年均增长分别应达12.65%、13.28%;假定2035年全国劳动者报酬、居民消费人均值弥合地区差,至2035年收入法、支出法产值年均增长分别应达11.94%、13.10%。四大区域、31个省域现实差距和预期目标同步测算。
魏海燕: 云南省政协信息中心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传媒信息分析研究。
王亚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主要学术贡献有:①1985年首次界定“口承文化”概念,随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成文史并非文明史起点;②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③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概括出中心城市以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④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国内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国内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⑤2006年以来致力于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体系研创,相继主编撰著《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起)、《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起)、《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起)、《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起)、《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8年起)、《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2018年起),2019年起新增《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报告》《中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检测报告》。
李群: 1982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临清人,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199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二级)、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发展智库理事长、中国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特聘智库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连续担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成员,科技部、中组部、人事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有关领域的咨询专家,教育部硕士学位点评审专家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6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部分省市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首席科普专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委)、《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科技论坛》(编委)、《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生态发展、林业生态评价,以及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林草业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咨政建言报告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等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1项,构建了一些学术创新模型,例如L-Q灰色预测模型、扰动模糊集合和评价模型获得一定的社会反响,在经济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版专著6部,其中《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主编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北京科普蓝皮书、生态治理蓝皮书、生态林业蓝皮书、生态发展蓝皮书、低碳发展蓝皮书、文旅大数据蓝皮书等7部蓝皮书;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论文、理论文章200余篇。指导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完成了国家和部委交办的多项研究任务,发挥国家智库成员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得到中央首长及中央领导的批示20余次,为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了有力借鉴,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曾获得省部级青年科技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妇联优秀论文一等奖、特等奖,中国社科院信息对策研究成果近20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奖励。2016年获得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联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