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以可以获悉的信息与数据为依据,注重跨学科、跨行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指出成绩、问题、机遇和挑战,提出对策和建议。
文化和旅游以其较高的开放度与较强的关联性,在丰富人民生活、发展经济、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本书围绕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旅游经济间的矛盾,如何进一步推进文旅事业改革以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加便利的旅游体验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实现文化旅游的多元化、人性化和舒适化,如何满足不同客群的文化需求,如何促进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等重要议题,系统梳理了2018年以来国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析和探讨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可行性方向并且尽可能提供可借鉴的对策。
本书由年度主题报告、战略篇、专题篇三个部分组成,立足全球化产业经济视野和中国本土化产业实践,对新兴融合行业和细分业态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对文化旅游现状进行全方位透视,以期呈现当前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貌。
年度主题报告是对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研究,对新时代中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具有前沿性和理论性的探索,同时对中国文化旅游基本问题进行了宏观分析与展望。
战略篇聚焦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热点问题,分析了文化和旅游政策体系、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旅游业态、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升级、文化金融和旅游产业金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业数据等。
专题篇是对文化旅游细分行业的专门研究,内容涉及中国出境文化旅游、中国入境文化旅游、旅游App市场介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中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中国主题公园、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上海现代都市文化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化旅游演艺、现代文化节庆旅游、工业旅游、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文旅融合与空间载体等。
孔蓉: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发起者与负责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留学英国。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任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科长,原文化部教育科技司成人教育处副处长、教育处副处级调研员,离退休干部局文体活动处处长,曾扶贫挂职山西静乐县委副书记,由中组部选派援青任职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从事文化领域跨界融合研究多年,在业界推动“文化+”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倡导以文化经济为导引,聚焦新技术、新要素、新逻辑、新模式、新业态。2017年7月在故宫博物院组织举办首届“中国文化旅游高峰论坛”,率先开展文旅融合先导区试点,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空间载体”四位一体模式及“IP TOWN”开发模式。同年8月原文化部财政立项项目“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审批通过,2018年启动实施。主要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围绕课题调研、模式开发、试点示范、要素配置、行业标准制定、智库建设、人才培训等展开。主持“中国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与发展导则及评价标准体系”“以特色小镇为抓手,探索文化与空间融合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旅融合与空间载体:IP TOWN模式试点研究”“中国马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数报告”等多个跨界融合课题,多次获评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年度优秀调研报告。编著《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马文化产业(2021)蓝皮书》(商务印书馆)、《文旅中国建设工程资料汇编》(中国旅游出版社)等。
杨晓能: 博士,历任美国收藏中国文物重镇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客座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亚洲主任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博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艺术、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侧重于艺术史、文化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曾策划组织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和主流媒体的好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均发文赞誉。著作《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考古成就》在美获评2000年杰出学术出版物;《中国历史的新思维: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学》获2006年全美院校艺术协会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汲古开新:二十世纪中国水墨画大师》获2011年全美院校艺术协会最佳美术史图录提名;《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在详尽分析考古发现、视觉图像、铭文资料和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与重建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宗教和艺术的一个新的理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