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在公共社会层面,全国公共服务保障综合数据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从26.78%上升至52.33%。公共教育投入、卫生投入和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但公共文化投入年均增长低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公共教育投入、卫生投入和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值地区差缩小,但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扩大。在人民生活层面,全国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和个体经营三项合计就业率从26.69%提高到65.78%。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居民收入和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全都缩小,居民收入和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也全都缩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民生领域多有改善。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评价: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为90.79;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分别为234.73、167.71、119.42、104.62和101.45。横向看与理想值存在差距,纵向看各五年期以来进展明显。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综合演算中,公共服务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占权重20%;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30%;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20%;就业和工资(A)、(B)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5%,合计10%;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两个专项子系统各占权重10%,合计20%。十个子系统独立预测评综合加权演算得出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最终评价排行:北京、海南、浙江、江苏、天津为“2018年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西藏、贵州、四川、江西、安徽为“2000~2018年社会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贵州、西藏、安徽、江西、重庆为“2005~2018年社会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贵州、西藏、江西、重庆、河南为“2010~2018年社会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西藏、河北、云南、天津、上海为“2015~2018年社会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贵州、海南、西藏、陕西、安徽为“2017~2018年社会发展指数提升度”前5位。
基于独创和首倡检测指标逆向推演测算合理性现实差距和预期目标:①假定当前全国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人均值趋近弥合地区差,公共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应为现有值的113.22%、126.20%、108.55%和115.84%;假定当前全国各类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趋近弥合地区差,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应为现有值的108.35%、105.99%。②假定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投入实现历年人均值最小地区差,至2020年年均增长分别应达19.15%、16.63%;假定2020年全国居民收入、总消费实现历年最佳比值及历年人均值最小城乡比,至2020年年均增长分别应达14.86%、20.44%。③假定2035年全国公共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人均值弥合地区差,至2035年年均增长分别应达16.85%、14.06%和20.49%;假定2035年全国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弥合城乡比,至2035年年均增长分别应达12.67%、11.23%。四大区域、31个省域现实差距和预期目标同步测算。
魏海燕: 云南省政协信息中心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传媒信息分析研究。
王亚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主要学术贡献有:①1985年首次界定“口承文化”概念,随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成文史并非文明史起点;②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③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概括出中心城市以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④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国内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国内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⑤2006年以来致力于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体系研创,相继主编撰著《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起)、《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起)、《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起)、《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起)、《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8年起)、《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2018年起),2019年起新增《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报告》《中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检测报告》。
张继焦: 男,1966年生于海口市。199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学学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B类组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香港)营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和第16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2008年)世界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1996年10月~2004年12月,已主持或参与了20多个营销和管理咨询项目。2005年1~10月在马来西亚从事城市就业和创业问题研究工作。曾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企业有:Motorola、Microsoft、HP、GE、Philips、Heidelberg、Epson、Mckinsey、美国乐泰、中国移动通信、用友集团、实达集团、上海三菱电梯、长城润滑油、南孚电池、华晨汽车、东阿阿胶、北京电信等。曾访问过意大利、德国、日本、印度、泰国、缅甸、圣马力诺、梵蒂冈、伊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曾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1个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的2个研究课题,参与过意大利环境国土部、日本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等资助的8个环保研究项目。已用中文发表26部论著、200多篇论文,已用英文、日文、法文等发表4部论著和10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行为和经济现象等的人类学解释。著有《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1999)、《价值链管理》(2001)、《数字化管理》(2001)、《分销链管理》(2002)、《成功的品牌管理》(2003)、《战略营销》(译著,2004)、《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2004)等。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研究员。近年来,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带领国内一批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如《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探讨》《企业和城市发展:并非全是经济的问题》《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企业人类学:从社会结构看经济行为》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联系电话:010-84121531。 传真电话:010-68421864。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