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及趋势下,数字人文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有关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景展望、产业观察及其与传统文化之关联等越来越成为文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有关数字人文的研究、实践及展望代表着数字经济、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亦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浪潮中的重要面向和表达维度。本书新设“数字人文”篇,旨在从学理及实践层面给予上述时代趋势以回应和反思。全书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该报告论述了2019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趋向及发展态势,并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作用并做出前景展望。
第二部分为数字人文篇。作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的新增主题,该部分主要关注数字人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及博物馆展览艺术中的实践和应用,试图总结并梳理作为“数字人文+”的实践属性和内涵。
第三部分为理论前沿篇。该部分的三篇报告围绕数字经济、数字创意产业、数字人文的概念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创新提出了理论的反思和前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维度的关怀,这类理论的探讨为未来指导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第四部分为产业观察篇。该部分的七篇报告从电影、旅游、知识产权、虚拟现实、游戏及艺术展览诸多行业一线观察出发,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数字人文在行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为创新实践篇,结合数字科技、数字经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用实际案例的形式做深入诠释。
第六部分为遗产保护篇。该部分的两篇报告既有理论层面对遗产保护与数字人文关系的思考,也有个案层面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语境下发展的展望和反思。
第七部分为大事记。
胡鹏林: 武汉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先后在湖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任教。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版《中国艺术美学》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及各区委托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理论与艺术产业、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新业态等研究。
周建新: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文科委员会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等。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社科成果奖9项。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市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文明发展,独立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出版各类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牵头完成政府和企业文化(园区)发展规划数十项。
徐天基: 副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博士,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香港浸会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法国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领航人才、鹏城优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担任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及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文化部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