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钧瓷产业发展报告(2020)

钧瓷,中国古代五大名瓷(汝瓷、钧瓷、官瓷、哥瓷、定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瑰丽窑变艺术和“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的作品唯一性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历史上独领风骚。钧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传承,成为我国瓷器中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瓷作品时常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多国政要,作为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钧瓷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象征性文化符号之一。近年来,钧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既有效推动了钧瓷文化传承,也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及就业创业带来了显著的推动力。

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发源地,钧瓷产业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禹州钧瓷企业已发展到320家,从事钧瓷生产的人员达2.8万人,每年生产瓷器达到200多万套,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2019年,禹州市钧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6.5%。钧瓷产业既具有工业属性,又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口红利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钧瓷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凭借着技术出色、工艺精美等多种优势,在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钧瓷产业的发展成就,相对于其他四大历史名瓷来说,无论是产业规模、创新活跃度、影响范围,还是品牌知名度,都居于前列。但是,与国内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等发展比较好的瓷区相比,钧瓷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和协作、企业研发能力比较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不足、钧瓷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梳理钧瓷产业发展的脉络,刻画钧瓷产业发展的现状,从中找出钧瓷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勾勒出钧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钧瓷企业管理者和政府产业政策制定者关心的问题。

本书分为总报告、产业观察篇、技术创新篇、发展策略篇和行业实践篇5个部分。总报告梳理了钧瓷及钧瓷产业发展史,从宏观层面概括了钧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产业观察篇在分析钧瓷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的基础上,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了钧瓷产业升级的路径,并探讨了钧瓷产业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提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视营销渠道构建以及调整产品结构等提升钧瓷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技术创新篇研究了钧瓷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模式,讨论了资源环境约束下钧瓷产业健康发展策略,并分析了钧瓷产业智能制造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展策略篇主要针对钧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新常态下钧瓷产业营销策略问题,提出了数字经济时代钧瓷产业的发展策略,并提出了钧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思路;行业实践篇分别从钧瓷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钧瓷品牌战略和钧瓷企业成本控制等方面讨论了三个典型的钧瓷产业企业案例,通过对比禹州钧瓷与景德镇陶瓷发展路径,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钧瓷企业品牌战略建设的具体措施。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