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9年,我国核能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运行核电机组达到47台,总装机容量4875万千瓦,继续位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3台,总装机容量1387万千瓦,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海阳2号机组投入商运,标志着我国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全面建成。台山2号机组投入商运,标志着中法两国最大能源合作项目全面建成,为全球第三代核电站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等核电项目核准开工,标志着三年“零核准”后国内新建核电已按下重启键,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
2019年,我国各运行核电厂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主要运行技术指标保持国际前列,全年核能发电量为3481.3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8.09%,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8%;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科技专项继续稳步推进,“华龙一号”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小型反应堆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持续深入,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正在加紧布局,聚变堆研发取得一定突破;核燃料生产运行保持稳定,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核燃料循环后端稳步推进,科技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核电装备的自主化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关键制造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装备制造成果丰硕;核能行业管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安保与核应急等相关能力不断提升,核领域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首部《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原子能法等一批涉核领域法律法规正在抓紧制定;核能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在核电项目建设、核能产业链合作、科技协同创新、海外铀资源开发、参与全球核领域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自2012年以来,全球在运核电机组数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持续上升。2019年,全球有6台机组新并网发电。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在运机组443台,总装机容量超过3.92亿千瓦;在建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744万千瓦,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分布在34个国家和地区。核电占发达经济体发电总量的18%,是其最大的低碳能源选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贡献了一半的低碳电力。全球核电发展的重心正在从传统核电大国转向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考虑或启动建造核电站的计划。
报告认为,清洁化、低碳化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主基调,我国正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核能在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不可或缺,与其他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加快形成;全球核电持续发展,各核电大国更加重视核能领域技术创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能源电力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核能发展环境与政策趋于完善,核能企业更加注重与地方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报告还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核能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核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定位更加明确;核电建设节奏有望趋于稳定;核电产业链有望更加均衡发展;核能多用途利用的示范工程有望陆续启动;核电将更加广泛参与电力市场改革。预计2020年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1台(不含台湾地区),总装机容量52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7台以上,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到2035年,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合计有望达到2亿千瓦。
张廷克: 男,1956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能源、电力行业投资与项目建设运营的管理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核能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管理和政策等研究。
潘启龙: 男,1965年2月生,研究馆员。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主要从事核能政策、核能战略与规划、核工业管理体制、核科技信息、核能经济等问题研究。
王毅韧: 男,1957年9月生,研究员。现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特邀顾问。曾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核行业管理、规划与政策研究等工作。
郑玉辉: 男,1942年5月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核工业部教育司司长、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主 任。长期从事核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等研究工作。
白云生: 男,1965年11月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院长。主要从事核能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核工业管理政策法规、体制改革、核能经济等问题研究。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