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国的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与社会的强烈需求下蓬勃发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三处提到“心理”,突出了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许多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在政府指引下、在行业协会与有关单位的组织下,积极投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促使公众了解心理健康和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书不仅调查分析了2019~2020年中国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跨越十余年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变迁进行了分析比较。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核心样本,对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有所增加,但与满足公众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地区差异仍然突出,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地区的支持。分报告分别对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大学生这四个成年群体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方面的对策建议。专题报告既包括对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也包括对不同年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其中,针对农村未成年人的专题报告有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报告。针对青少年群体,有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和心理健康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两篇。针对高校学生群体,有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的分析与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报告两篇。针对老年人群体,有以北京市老年人为例的心理健康多维状况调查报告。这些报告为深度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参考,并为维护和促进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陈雪峰: 山西吕梁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司库、理事,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社会心理服务、应急管理心理、职业心理健康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任务,20余份咨询报告被国家或省部级部门采用,其中多份获重要批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参译专著和译著12本,出版科普著作《公职人员心理建设指南》。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岗位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原理事长、原秘书长。从事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说谎心理学等研究,承担和参与科技项目4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420余篇,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项,获批专利13项,主编《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情绪心理学》和《说谎心理学》等12本著作,出版《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八版)、“电子社会与当代心理学名著译丛”等14本译著。
张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先后被国际人因工程学会、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香港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授予会士。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2010年获得突出贡献奖,是迄今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心理学家。曾任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委员(2003~2009年)及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2004~2010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第三版)、《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总报告》及配套丛书等著作。
陈祉妍: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负责人。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追踪研究、心理健康应用测评及干预等。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手册: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中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