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文教消费总量由3357.64亿元增至31882.97亿元,增加28525.33亿元,20年间总增长849.56%,年均增长11.91%。最高增长年度为2002年,增长27.28%;最低增长年度为2008年,增长4.10%。同期,全国城乡文教消费人均值由270.36元增至2289.24元,增加2018.88元,20年间总增长746.74%,年均增长11.27%。在此期间,31个省域城乡文教消费总量年均增长均超过10%;26个省域城乡文教消费人均值年均增长超过10%。正是各省域城乡文教消费需求高增长,带来了全国总体城乡文教消费需求的高增长。
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文教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增长:总量增长7.37%,人均值增长6.88%。以人均值衡量,文教消费年度增长明显低于产值增长,也明显低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亦明显低于居民总消费增长,且显著低于居民积蓄增长。全国文教消费城乡比指数比上年缩小5.98%,地区差指数比上年缩小1.90%。文教消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正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方面。
各省域城乡综合文教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排行结果: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湖南、海南、吉林、甘肃、黑龙江为“2018年城乡景气指数排名”前5位;历年各地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西藏、贵州、青海、宁夏、甘肃为“1998~2018年城乡景气指数提升度”前5位;西藏、云南、海南、贵州、新疆为“2003~2018年城乡景气指数提升度”前5位;贵州、云南、西藏、广西、新疆为“2008~2018年城乡景气指数提升度”前5位;西藏、云南、广西、湖南、湖北为“2013~2018年城乡景气指数提升度”前5位;西藏、海南、新疆、湖北、河南为“2017~2018年城乡景气指数提升度”前5位。
刘婷: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副主编,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长。主要学术方向为文化人类学,代表作《民俗休闲文化论》,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哈尼族异地搬迁与社区重构研究”、西部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全程参与研创“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合作发表《面向协调增长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十五”以来分析与“十二五”测算》《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发展空间——以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与共享为目标》《各省域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增长空间——基于需求与共享的测算排行》等论文和研究报告,参与组织撰著“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年度报告,负责人员组织和撰稿统筹。
魏海燕: 云南省政协信息中心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传媒信息分析研究。
王亚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主要学术贡献有:①1985年首次界定“口承文化”概念,随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成文史并非文明史起点;②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③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概括出中心城市以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④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国内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国内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⑤2006年以来致力于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体系研创,相继主编撰著《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起)、《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起)、《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起)、《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起)、《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8年起)、《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2018年起),2019年起新增《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报告》《中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检测报告》。
赵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副主编,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合著出版《经典阅读与现代生活》。全程参与研创“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合作发表《以国家统计标准分析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成效》《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发展空间——以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与共享为目标》《各省域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增长空间——基于需求与共享的测算排行》等论文和研究报告,参与组织撰著“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年度报告,负责文稿统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