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是对2020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情况的全景式分析与研究报告。以文化金融的市场视角、行业视角和区域视角为主要维度,通过概括总结2020年中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状况,对文化金融发展中的主题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书分为总报告、市场篇、行业篇、区域篇和专题篇共五个部分。

《报告》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呈现一度停滞的态势,文化金融为文化产业的“重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措施,配套以财政、税收政策,以降成本、降费用等为主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企业的复工复产,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同时,很多政策也开始关注一些中长期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十四五”开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产业银行信贷、文化产业债券、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是文化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报告》指出,面对疫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作为,进一步扩大对文化产业的贷款规模,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产业复工复产。截至2020年底,30家银行(21家主要银行和9家中小商业银行)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561.5亿元。整体上,2020年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发行数量与上年持平,单次平均融资规模显著减小;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数字化与互联网相关债券增多,传统文化娱乐行业相关债券大幅减少。2020年,我国IPO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及首发融资规模双双实现增长,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上市文化企业再融资市场持续降温,共计发生融资事件74起,融资规模为1172.49亿元,分别同比下降9.76%、1.17%。2020年,全国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市场延续了整体下滑趋势,融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37.15%,融资金额同比下降38.34%。

电影金融、艺术品市场与数字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情况是《报告》关注的重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电影行业全年电影总票房为204.17亿元,同比下降68.17%。影视领域只有22起融资事件,交易金额仅为17.21亿元。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电影扶持政策,在信贷等领域给予支持。2020年,线下的艺术品市场受疫情冲击较大,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半年成交总额同比减少91%,但互联网拍卖成交额出现较大的飞跃。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相关政策出台和多项措施落地,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趋好。2020年,文化产业遭受重创,但线上业态呈现强劲的竞争力。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布局。2020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234.90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社会融资总规模的45.44%。

北京、深圳、南京、宁波和成都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市场环境等影响,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融资规模616.82亿元,同比下降14.98%;融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19.23%。为应对疫情冲击,北京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2020年,深圳文化金融市场也受到重大影响,深圳市政府推出多项政策助力文化企业共克时艰,包括通过贴息政策解决融资贵问题、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解决融资难问题。南京针对文旅产业特性,以文化金融为抓手,出台了扶助文旅产业的四项政策,同时成立“首贷中心”“续贷中心”,集中受理中小微文旅企业的首贷、续贷申请。宁波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围绕文旅企业在应急融资、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加强银行、保险、政策性担保、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等多部门合作协同,有效缓解了文旅企业的发展困境。2020年,宁波文旅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037.4亿元。成都市为构建文化金融产业生态圈,创新发展出“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最关键的变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势下,政策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关注一些中长期目标上,文化金融政策也要着眼于具有长期意义的领域。《报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有:以重振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市场为支点,夯实文化产业多层次融资体系;结合区域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金融发展;以文化数据资产治理和管理为新起点,构建新型文化金融基础设施;以文化企业金融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与价值实现;等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