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1)》由总报告、综合篇、专题篇及案例篇组成。
总报告将2011年定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通过回顾和分析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态势与特征,预测2011年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用经济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的走势,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2011年上海经济形势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判断与预测。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重要的一年。上海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仅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旧问题,还将面临新出现的一些“两难”问题。
基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再结合2011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世博后效应”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对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主要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走势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由于上海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2011年经济增速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经济出现一定幅度回落的可能性非常大。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领先指数的走势将缓慢上升,但升幅不大,预计全年上海经济增速将低于8%。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的主线是转型发展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形势尚不明朗的2011年是上海城市实行转型的关键一年。其间,转型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上海节点枢纽功能的尚未建立,区域经济龙头地位的尚未确立,以及上海对外辐射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尚显不足等方面。为此,如何从系统、网络和功能的角度来看待上海的城市转型,如何在时空坐标中对上海作更加合理的定位,同时也从中寻找城市转型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的新城战略,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内开放战略,以及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体制等是至关重要的。本书还通过实证案例对日本川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对上海的产业转型提出了颇具思考性的问题。
从创新的角度讲,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城市在高级发展阶段转型的基本方向。上海是否具备了从资本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条件了呢?本书基于对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并通过对上海创新条件的整体评价,认为当前上海的创新条件离发达国家创新城市的标准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在创新条件不足的背景下,上海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只有通过包括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经营管理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在内的多元创新形成上海的转型动力,才能推动上海向创新驱动阶段发展。
从2011年起,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正式进入了“后世博”时代。“后世博”时代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转折期,是上海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借助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与长三角同城化效应的进一步突显期。对此,本书通过三个世博专题报告分别作了详细分析。
2011年,随着中心城区利用和发展空间的日趋狭小,上海需要加快新城建设。这对上海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对提升上海城市产业能级,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对建设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对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此,必须提高新城建设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要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角度重新定位,从城市功能入手调整建设思路,并尽快制订有别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计划。
2011年的上海,还需要关注以下话题:第一,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上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新型业态企业。这些新型业态给当前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值得关注。第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上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定势。上海在直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更需提出有效应对成本上升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对策措施。第三,房地产市场走势向来是经济发展景气与否的重要因素。上海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多次宏观调控后,2011年调整势在必然,房价将有微幅下跌。第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仍存在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市场基础、金融人才等领域的瓶颈与问题,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克服,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