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充分彰显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大国担当。碳达峰、碳中和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内涵相同、目标一致,二者互为支撑、协同共进。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双碳”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
姚凯: 成都市社科联(院)一级巡视员,曾任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副主席(院长),成都市成华区委政研室副主任,成都市成华区委政研室(体改委)主任,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成都市成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成都市金牛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成都市金牛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成都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廖茂林: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国际部副主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访问学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在中文顶级期刊《管理世界》、英文JCR一区期刊、中文权威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行政管理》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担任《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评论》《生态文明研究》和多个SCI刊物审稿专家。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英、中—澳、中—西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和其他地方政府等委托项目23项。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的多篇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获各类学术奖项13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类三等奖5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类优秀奖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青年论文一等奖1项等。
周灵: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完成市级项目20余项。在《财经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成果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框架下的环境规制研究》(专著)、《瑞士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研究》(专著)、《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增长视角》(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