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1)》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编,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文化发展篇、文旅融合篇、专题调研篇六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0年,广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城市文化发展,创新思维积极消除疫情防控给文化服务、文化消费、文化旅游、企业生产流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文艺战“疫”、稳定产业发展、激活消费市场、促进非遗活化利用、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成效,实现了“十三五”广州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圆满收官。
展望2021年,随着文化生产、服务与消费逐渐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广州文化旅游、文化消费有望得到恢复性增长,“线上+线下”国际交流模式、会展模式将更加成熟。与数字、网络相关联的文化新业态在产业中占比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场景应用将更加广泛普及,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将成为加速推动广州文化走出去的新力量。但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带来的投诉激增、安全风险等新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加强相关领域的建章立制与监管创新。
张其学: 现任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哲学、后殖民主义等。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4项,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贺忠: 现任中共广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1984年9月至1991年7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7月起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广播电视局、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广州市委宣传部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广州市委讲师团团长、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长期负责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丁旭光: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校委委员、副校长(副院长),研究员,教授、历史学博士。兼任广东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州中特理论体系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会长。曾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南澳县县委、广东省委党校、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科学研究、科技创新。 1986年7月~1999年10月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99年10月~2003年3月任中共南澳县委副书记。其间,2001年8月~2002年8月由省委组织部选派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培训一年。2003年3月调到省委党校工作。2004年3月调中共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出版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孙中山与近代广东社会》、《中国地域文化——潮汕文化卷》(合著)、《变革与激荡——民国初期广东省政府研究》、《广州亚运精神》(合著)、《广州科技自主创新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发表论文60多篇。
谭苑芳: 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城市学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理事长、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等。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文化安全、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学等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其他省市重大、一般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在《宗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及“全国优秀皮书报告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涂成林: 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会长,广州市政府第三、四、五届决策咨询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城市战略、区域发展、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省市政府委托项目60余项。获得教育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和人才奖项20余项,获得多项“优秀皮书奖”和“优秀皮书报告奖”,2017年获“皮书专业化20年致敬人物”称号,2019年获“皮书年会20年致敬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