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主要任务是推进绿色、智慧和人文城市建设重点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实现经济社会精准发展,引领人类步入智慧文明的新时代。智慧城市就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城市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智慧化,是未来城市形态,也是各国竞相发展的领域。其发展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四个阶段。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见效快,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系列成果,在智慧购物、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领域已走在世界前沿。在智慧农业、智慧制造等领域发展较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其他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区域进展来看,东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也体现出后发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我国基本完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前两个发展阶段,随着5G时代的到来,开始向高级阶段发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认知不清、各自为政、盲目建设、缺乏科学指导、投融资不畅等问题,本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刘治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丛晓男: 男,出生于1982年,山东文登人,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挂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挂职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地缘政治经济等。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近60项;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软科学》《人民日报》等发表著述70余篇(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要报10余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学习标兵。
丁维龙: 博士,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员,北京市评标专家。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时空大数据、分布式系统、智慧城市等领域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研发成果已服务于交通部公路研究院、天津市公安局、深圳市交管局、河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