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面向碳中和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向世界释放出了中国将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美丽世界建设的积极信号,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的实施进程,缩小了全球排放差距,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强大动力,也彰显了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决心和信心。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转型发展正在成为一场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繁荣的系统性变革,如何更好地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是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就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部门各领域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发展路径、关键技术和政策行动等进行研究,汇编付梓,以飨读者。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及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括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的关键科学结论,从全球和中国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需求和相关政策发展动态,提出了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和推动碳中和国际合作的一些建议。
第二部分是定量指标评价。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构建的城市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对2020年中国182个城市进行评估,并对比分析了2010年以来城市绿色低碳的动态演进情况,旨在推进《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城市层面的落实和城市的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出抓住“双碳”目标的机遇、差异性布局相关产业、加强各项零碳示范城市和工程建设、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工作等建议。
第三部分聚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路径,选取18篇文章,首先从量化层面介绍了碳平衡的现状、估算的不确定性来源以及改善估算方法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人为碳排放必须由人为碳汇来中和,片面夸大碳汇范围和数量将使目前大量上马的高碳项目面临长期资产搁浅风险,可能对经济社会运行带来较大冲击。随后从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和模型情景研究入手,总结和探讨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并提出有序推动我国高质量、低排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从不同侧面深入分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演进和影响。之后又分别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基能源产业转型发展和电力系统、交通部门、建筑部门、工业重点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对减碳增汇以及负排放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CCUS、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等技术。市场手段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本部分还分析了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国碳市场、绿色金融。最后,对居民低碳消费政策措施、城市碳达峰路径、企业碳中和应对策略、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进行了阐述。
第四部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气候变化协同和适应,选取6篇文章,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气候变化适应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大规模风光开发的气候生态影响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能源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第五部分围绕国际碳中和政策选取2篇文章,介绍了欧洲碳中和愿景和实施举措,以及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演变带来的影响。
第六部分本书附录依惯例收录了2020年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以供读者参考。
庄国泰: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曾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主任,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谢伏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政府省长,河南省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先后主持或共同主持完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两步走’战略中两大重要时间段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未来十五年大国关系演化及中美关系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等重大课题。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庄贵阳: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2019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编的著作《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入选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该书英文版获评第二十三届输出版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