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复杂国际形势的挑战,闽商整体发展逆势上扬。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抑或是投身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闽商都有不俗的表现。恰逢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30年来,闽商为A股贡献了一批新兴的实力雄厚的企业,越来越完善的中国资本市场也为闽商未来发展与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全球来看,尽管复杂的国际形势给闽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欧美等地的跨国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但全球化大势不可阻挡,在境内外闽商越来越紧密的交流与协作下,闽商企业全球化仍有较大空间。东南亚闽商传统优势明显、所受影响较小,随着RCEP的推进,国内闽商与东南亚闽商的往来协作将越来越密切,为闽商企业全球化打开了新的空间。
福建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202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出口量、出口额均位居全国第一,并实现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的千亿元突破。目前,福建已形成了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中优势区,“福菌”品牌逐渐打响。与此同时,福建本土食用菌企业积极走出福建、布局全国,华绿生物、品品鲜、友和生物等省外食用菌龙头企业均有着“闽系”血缘,闽商在全国食用菌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为更鲜明地体现闽商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本书选取了山西闽商、夜色经济进行专题阐述。以山西省福建商会为纽带,在晋闽商形成了一股团结而强大的商业力量,为山西带来了沿海地区的发展理念、促进了山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矿业、建材、水产、水暖阀门、鞋服、汽配机械、茶业等多个优势产业。
在有关部门和闽商企业的共同推动下,福州积极投入夜色经济建设,探索“赏夜景、游商圈、逛夜市”经济新形式,已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福州夜色经济建设进入改造提升阶段。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勇于创新、转危为机,成功打造2020年全球首场高质量、高标准的全产业链渔业专业展会,为闽商会展业数字化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供了典范。
福建省闽商文化发展基金会: 福建省闽商文化发展基金会 2011年9月在福建省民政厅依法登记,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始终坚持以闽商文化研究为基础,提升闽商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社会历史地位;打造闽商的整体文化形象,弘扬闽商精神;致力于推动闽商文化发展,以促进福建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腾飞为宗旨。重点资助闽商文化相关公益活动,闽商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和著作出版,以及表现闽商精神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制作等。
中国商业史学会: 中国商业史学会 1985年经民政部登记成立,国家一级学会。学会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商人、商业组织、商品流通、商业文化、区域商业、城市商业等的发展史及海外华商史;组织开展境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商人史、商帮史、商品史、企业史、管理思想与文化史、外贸史、民营工商史、地方商业史、商业志等的研究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编著系列著作和教材;组织开展商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等。
苏文菁: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系访问学者、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州大学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区域文化与经济、海洋文化、文化创意产业。 2016年,策划出版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2010~2016年策划出版“闽商发展史”丛书十五卷。近年来,策划并主编了《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系列出版物。主编《闽商文化研究》杂志。出版的个人专著代表者有《闽商文化论》、《福建海洋文明发展史》、《世界的海洋文明:起源、发展与融合》、《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上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务》等。其策划、主讲的《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被“学习强国”首页多次推荐。 多年来,致力于将闽商文化知识体系为相关职能部门服务的转化工作与智库参谋工作。其中,主编的《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是一个智库工作平台。
徐德金: 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长,高级记者;闽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新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主编《跨越40年:闽商创业史》,该书获2019年“闽版好书”;出版图书《宽阔的河流》。组织闽商论坛、闽商下南洋等大型学术、采访活动,参与“闽商蓝皮书”的出版撰写工作;为发展中国家青年创业研修班讲授“闽商在全球的事业版图”等专题课程数十场。曾获福建省首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