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20~2021)》包括总报告、分报告、项目旅游篇、专题篇、案例篇、附录六个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发展普及化、规范化、国际化,报告以体育旅游为研究方向,深度分析当前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情况,盘点政策要点,梳理当前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预测体育旅游前沿趋势,提供可行性与创新性兼顾的发展建议。
在“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局势下,以及建党百年的新背景下,体育旅游发展背景呈现多项新变化。首先,政策红利凸显,《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多项与体育旅游紧密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对实现体育强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更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各个地区相继出台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当中,体育旅游发展成为城市更新的新手段、打造城市形象的新方式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疫情倒逼旅游业转型发展,与健康紧密相关的体育产业成为关注热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我国旅游事业两年来在艰难中前进,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保健性、包容性、创新性,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体育旅游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加快;二是“红色+”、“电竞+”、水上运动等时尚新兴体育旅游业态异军突起;三是以马拉松、滑雪、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迅猛,与此同时,赛事安全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四是体育旅游场景向智能化转变、全民健身数字化进程加快等创新发展的趋势不断凸显。
作为中国第二部体育旅游绿皮书,本年度报告再度集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并增加了更多宏观视角、更多案例分析、更多专题内容,并专设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大事记。总报告对中国体育旅游总体发展态势、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报告侧重分析赛事活动旅游、健身休闲旅游两个主要业态热点与趋势,项目旅游篇主要从冰雪旅游、山地户外旅游、马拉松、定向运动等项目的发展视角进行分析与展望,专题篇对红色体育旅游、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新业态进行梳理分析,案例篇以产业融合为背景筛选区域实践、赛事实践、原创运动项目等经典案例进行探讨。在面临如何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全球经济衰退困境中突围、如何规范体育旅游安全运营、如何供给高质量体育旅游产品等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报告对全面提升体育旅游供给品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体育旅游的自我修复和转型、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并提出建议。报告兼顾理论性和学术性,又深度结合市场趋势,同时具有实践参考意义。
布和: 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户外休闲运动项目和探险旅游项目开发。北京青少年营地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铁人三项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登山协会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网棒球委员会委员、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培训班导师、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讲师、国际越野行走协会(INWA)讲师和德国户外教育协会(EOS)讲师。
蒋依依: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奥运遗产、旅游政策、入境旅游等。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体育(奥运)旅游研究学科团队负责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兼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组成员、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智库专家、海南自贸创新体育产业研究院专家、三亚国际旅游智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通讯评委,《中国生态旅游》编委。
谢婷: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户外休闲运动、旅游管理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副主编出版教材一部,在南开大学出版社主译著作一部。主持过教育部社科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校青年英才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
陈希: 管理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山地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规划。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体旅融合的形成机制、测度评价与路径创新研究”、北京体育大学校级“2022年冬奥会对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乡村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穿戴式冰雪运动装备运动风险和效能评价关键技术平台研究”和北京冬奥组委冬奥遗产课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先后参与70余项旅游规划、体育规划项目。担任国家全域旅游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县域旅游发展智库成员、海南省旅游景区评审专家。
杨占东: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助理、体育旅游教研室主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休闲体育专业理事,行知探索体验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运动休闲与体育参与、户外运动与环境保护。《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20~2021)》《中国马拉松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副主,获第十三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科技冬奥项目2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区域发展遗产报告(2022)》的编撰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4篇。指导学生先后在“挑战杯”、“互联网+”和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获聘共青团北京市创业导师。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省市级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体育旅游策划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的耦合共生关系及发展路径研究”(17CTY012),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冬季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及实现机制研究”(17YTC034)、北京市社科一般项目“乡村旅游发展与北京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研究”、北京体育大学校课题“京津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研究”(2019QD029)等。
张健: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项目管理、区域体育规划与实施。先后担任北京市海淀区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会会长,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多项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国登山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主席、副秘书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获得“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国庆四十周年组织一等功”“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青年先锋”“最佳非奥项目运动员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7年度中国休闲杰出人物20人”等荣誉,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火炬手”。在运动实践方面,是人类首次横渡我国三大海峡第一人;在运动推广方面,是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引进推广人,是红色运动、生态四项运动、中药寻宝运动、健康中国人运动素质项目、情侣同心运动、太极天地球运动的发明者。出版了《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项目管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