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年来政府与市场对社会影响力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金融是一种同时追求财务回报和社会价值的双目标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普惠信贷、普惠保险、社会影响力债券、社会影响力投资基金、公益理财产品、慈善信托等,正日益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内首本以社会影响力金融为主题的蓝皮书,本报告旨在对我国社会影响力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深入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影响力金融。本报告主要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技术篇、案例篇和国外借鉴篇六个部分。
总报告从宏观层面界定了社会影响力金融的内涵,区分了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报告分别对我国普惠信贷、普惠保险、社会影响力债券、社会影响力投资基金、公益理财产品和慈善信托等社会影响力金融主要业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专题篇分析了我国金融社会工作促进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的实践;从全景图谱和典型案例两个层面,呈现社会影响力金融在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技术篇基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具体实践案例总结了金融科技创造社会价值的四种主要模式;对我国金融科技领域中信息无障碍的政策体系和业界实践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案例篇梳理了中国建设银行的新金融战略和服务体系;对“顺德向善”集合信托计划和“深圳慈善共同基金”集合信托计划两个案例做了比较分析。国外借鉴篇回顾了社会金融在西方社会兴起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投资方式和金融工具,并从制定中国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出台支持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建议。
总之,近些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社会影响力金融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业态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脱贫攻坚、社区发展、疫情防控和服务民生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社会影响力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且远远滞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社会影响力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将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李国武: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金融与社会。2004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9~2010年为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在《社会》《社会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译著10余部,担任《金融与社会》(集刊)主编,出版《技术扩散与产业聚集:原发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等著作和译作10部。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课题20余项。获《社会》改版十周年(2005-2015)优秀作者奖。。
李忠东: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产品创新与管理部总经理;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湖北省分行副行长。多年来深入探索大数据、区块链、5G等科技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融合,在以金融科技改善普惠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慈善事业发展、搭建产业共享与合作创新平台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度的理论思考。
艾云: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金融与财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经济和组织社会学、国家治理与地方政府行为、金融化与国家治理、社会影响力金融等。2011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8~2011年为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1~2018年历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社会学评论》、The China Quarterly、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等。主持翻译《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担任《金融与社会》(集刊)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等。
曾亚琳: 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广州民间金融研究院公益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公益金融的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推动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等在全国多地多业态的公益金融战略实践,起草《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指引》《金融慈善顾问》团体标准,并开展大量人才培养工作;担任《善经济——如何以企业社会责任制胜》副主编,发表《银行业务突围探索:社会影响力金融》《捐赠人建议基金(DAF):服务高净值客户的新工具》《慈善与金融:探寻美国财富家族的慈善模式》《家族慈善信托,让公益更有力量》等文章。
房涛: 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深圳市委员会常委,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顾问导师,曾任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为现代慈善和有效公益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在全国率先推动企业战略慈善、家族财富传承、慈善咨询等实践,推动多家金融机构创设公益金融实验室;参与主编《2014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社会影响力金融研究报告(No.1)》等;荣获“中国慈善百人”“责任中国慈善公益人物”“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胡晓燕: 深圳市家族办公室促进会会长,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私人银行部高级专家、中国建设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学学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认证私人银行家(CPB)、注册财富规划师(CFP)。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先后在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工作,熟悉银行运营,主导创建“善建益行”金融慈善服务体系;曾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鹏城慈善典范项目奖等;熟悉各类投融资产品、生命周期资产规划、家族传承与管理,为多位企业家提供了财富传承与慈善规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