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以科学性、严谨性和代表性为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地方卫健委以2020年医改主要进展和现阶段医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编写本书,基于事实证据对医改进行客观分析,提出“十四五”时期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深化医改提供有益支撑。
2020年,我国医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深化医改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相关工作,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并引领新制度建设,紧抓试点地区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区域内资源同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党委领导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制定总体改革框架、药品供应保障全流程机制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形成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等。面向“十四五”时期,深化医改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应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性、集成性和有效性,推动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事业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多级防控有序就医的新发展格局,绘就新阶段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愿景。
本书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方经验与案例三个部分。总报告梳理2020年医改进展,分析医改阶段性成果在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并面向“十四五”时期提出展望。专题报告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人事薪酬制度等现阶段医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从专家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地方经验与案例部分选取部分改革进度较快且改革成效有所显现的典型地区,对其医改经验进行总结,为推动全国医改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医学科学院: 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始终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现拥有19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9个学院、91个院外研发机构,24名两院院士、43名国家杰出青年,是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的国家医学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许树强: 医学硕士、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特聘教授。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等。
池慧: 女,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专业,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医学和医疗器械领域相关信息研究工作。参与国家政府部门规划及政策研究。2020年2月19日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2021年12月15日入选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拟表彰名单。
薛海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
王辰: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多项重要专业职务。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呼吸病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在慢性气道疾病、肺栓塞、呼吸衰竭、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吸烟等领域做出多项重要创新,改善医疗卫生实践。在New Engl J Med、Lance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作为学科带头人以先进理念引领我国现代呼吸学科健康发展。推动创立我国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4+4”医学教育制度、群医学学科。
姚建红: 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及医学教育科研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深化医改和城乡基层卫生的理论研究、实践推广、重大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的建设及行政管理工作。组织牵头协调起草年度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安排、“十三五”深化医改规划以及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等文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工作。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