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将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要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着力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22)》围绕“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这一主题,立足河南发展实际,从强化城市功能、加强区域联动、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生活空间等方面,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探讨了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推动和支撑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22)》总报告分为两篇报告,《充分发挥城镇化新格局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2021年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回顾与2022年展望》,系统梳理、分析了2021年河南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的主要做法、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河南构建城镇化新格局支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提出了2022年河南构建城镇化新格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五个维度,构建河南新型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2019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其他专题报告分别从提升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功能、推进都市圈一体发展、加强区域合作联动、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空间利用等方面着手,提出进一步构建完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王新涛: 男,1981年9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硕士学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综合发展。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多项,主持起草的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李建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城市经济。
王建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获得者,河南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国土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先后主持和参与承担完成各类课题15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独立发表文章150余篇,主编、合著及参与撰写出版专著20多部;先后获各种优秀成果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9项;先后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的起草工作;主持承担50多项厅市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有1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王承哲: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州学刊》主编。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讲报告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主持起草河南省委、省政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等多份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