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流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理单元。古今中外“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将极大可能加重我国的城乡治水任务。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也给新时代的城乡治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了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水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组成要素,流域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空间载体和基本单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以下简称《报告》)以“大国治水之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治水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制度、理念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报告》共设计了总报告、综合篇、重点流域篇、专项行动篇、国内案例篇、国际经验篇和附录7个篇章,分专题深入研究了我国城乡治水的发展沿革、治理现状、问题挑战、发展态势、制度建设、实践工作等,并结合国内外城乡治水的有益经验,对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等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多样化的流域承载着全国最广大的人口和经济。但存在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面积广、损失重等复杂的水情。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将极大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加重城乡治水的任务。如果对水资源管理不到位、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对人水关系处理不合理,就容易出现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失衡、水灾害多发等问题,这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桎梏。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治水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明确并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与原则,在防洪抗旱、资源保障、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内涝治理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从城乡分治走向城乡生态环境共治,流域治理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当前,仍然存在水资源协同配置不完善、水生态系统性保护与修复不足、流域生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性不够、城市防洪排涝治理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
针对我国的基本水情和城乡治水主要任务,在借鉴国内外探索形成的系统思维、协同共治、技术支撑等有益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报告》提出,需要面向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科学认识影响水循环、水资源开发、水生态修复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树立正确的水文化观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视水生态健康,注重提升城乡治水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并基于流域这一基本地域单元,以系统思维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水为纽带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李红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执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大城市病及城市更新。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和地方政府委托研究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与撰写学术著作7部,在《城市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城市建设研究》《城市》《学习与探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耿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与生态安全等。
张永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发展经济学、绿色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单菁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与治理、城市与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著作24部,参与15部学术著作及《城市学概论》《环境经济学》等研究生重点教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次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钱学森城市学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被选送中组部“全国青年英才培训班”,提交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张卓群: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海洋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城市与环境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数量经济与大数据科学。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子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地方政府委托课题等纵向、横向课题30余项,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0次,作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青年优秀论文奖三等奖3次。
武占云: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软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课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项目以及国家部委和地方委托课题多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交的政策建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二、三等奖。
杨开忠: 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1月,湖南常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生态文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专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成员、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发表或出版学术论著300余篇(部),曾获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