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反腐倡廉建设进程的学术成果,全书由前言、总报告、分项报告、地区报告和专题报告构成。 前言以国际和历史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背景,回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反腐倡廉建设付出的努力,分析了新时期腐败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直面执政党内和社会上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提出应客观认知中国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以关注、参与、行动、批评、建设的姿态支持反腐倡廉建设,并交代了《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的调研基础、撰写过程和内容结构。 总报告从“惩治与专项治理、多主体综合监督、公共权力规制、公共资金资源资产监管、公职人员诚信管理、社会廉洁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全国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与效果进行了综述。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反映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并从理念和举措上提出了确立“廉洁发展”理念、培育对贪腐行为的零容忍社会心理、提高监督党员干部关键制度的执行力、拓展专项治理工作领域、推进科技反腐和网络反腐等建议。 分项报告深入分析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治理”、“科技反腐”等专题,既有对专项工作的朴素白描,又有对特色经验的重点介绍,还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地区报告对山西、重庆、浙江、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反腐倡廉建设进展及成效进行了全景式概述,笔墨主要落在这些地方“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社会反响怎样”。 专题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一年多来赴各地调研形成的成果,其特点是截取一地惩防体系建设的一个侧面或片段进行深度挖掘,提炼相关做法及其启示,如陕西建立防治腐败管用制度群,山西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重庆打黑除“保护伞”,山东开展党风政风行风“三风”民主评议,青岛用现代信息技术监管公共权力、资源和资金,浙江做好监督、服务、管理农村基层廉洁三件事,香港政府工程建设领域防贪做法及其借鉴意义。
李秋芳: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中央纪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廉政理论与实践、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性别平等与发展、社会发展与政策。
马援: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工作局局长,兼任院学部主席团副秘书长,院创新办、智库办主任,中央国家机关第五届青联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并在科技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发表一系列成果,主编《全国社会科学院年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集刊》等。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民族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主编,兼任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民族学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国务院第八届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劳动社会保障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发展、劳动社会保障等问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主持“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民族团结云南经验”等重大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办公室工作。出版《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观察员,2011年起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为区域合作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等。主持过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国家反恐办、全国党建研究会、外交部委托交办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海南出版社,2014)等。